为积极响应文化强国建设号召,增进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,“秦音智创”实践团队于8月中旬前往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,并先后采访秦腔演员张耀栋与王战毅。通过馆内参观和深度访谈,队员们系统了解到关中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完成了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对话。
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,陈列着许多非遗代表性实物。从非遗项目西安鼓乐、楮皮纸制作技艺,到民间竹扎技艺、泥塑等,涵盖了传统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美术、技艺等多个门类。队员们走进展馆,穿梭于一件件凝聚劳动人民智慧、充满生活气息的非遗展品之间,深切感受到关中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。
参观过程中,实践队员们驻足于皮影戏展区,亲眼目睹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、被誉为“中国最早动画”的皮影艺术。在队长张政融的讲解下,队员们了解到皮影戏的制作过程:牛皮或驴皮经过精雕细琢,再施以绚烂色彩,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。队员王悦童感叹道:“通过这些皮影,我仿佛看到古代艺人如何用双手演绎《西游记》《封神榜》等经典故事。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,人们不仅借助皮影了解历史,也感知着其中蕴含的文化与情感。”
泥塑展区同样吸引着队员们驻足欣赏。长安泥塑选用细腻泥土为材,历经采土、和泥、搓揉、捏塑、雕刻、贴滚、碾压、修剪、晾干等多道工序,最终呈现出形态各异、栩栩如生的作品。这些泥塑线条流畅、造型生动,让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深厚魅力与艺术感染力,也通过泥塑作品窥见往日人们的生活风貌。
此次参观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,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所展示的皮影、泥塑、鼓乐等精彩技艺,仅仅是这座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冰山一角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西安拥有着种类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们跨越时空,生动述说着古都千年不绝的文化脉络与生活智慧,等待着人们去持续地发掘、传承与珍视。
参观西安非遗博物馆后,队员们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,开展线上和线下采访,了解非遗作品背后传承人的动人故事与他们所秉持的精神品质。
团队成员首先线上采访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张耀栋。出身于秦腔世家的张耀栋,自幼深受艺术熏陶,12岁便正式踏上戏曲之路。采访中,他坦言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挫折是练功所带来的伤病,一度萌生转行的念头,但在恩师樊琦的鼓励与帮助下,他重拾信心,坚守至今。“支撑我的信念只有一个,就是对秦腔的热爱——那种深入心底、深入骨髓的爱。”张耀栋告诉实践队员。
令他尤为难忘的是参加《戏码头》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的经历。他特别提到剧团“一棵菜”的团结精神与“戏比天大”的职业信念,并对团队在服装、道具、化妆等方面给予的全力支持表示感激,正是这些保障让演出得以完美呈现。通过张耀栋的讲述,队员们深刻体会到,一台成功的戏曲节目背后,凝聚着无数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。无论能否站上舞台、是否为人所知,每一位演职人员都同心协力,只为将一部戏完美呈现。
张耀栋也鼓励以实践团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,要积极参与戏曲社团、文化工作坊等活动,主动亲近戏曲,切身感受其博大精深。他呼吁年轻传承者们勇于承担文化使命,在创新中持续激发戏曲的生命力,并强调:“要让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”
upload/images/span style=background-color: orange>
upload/images/span style=background-color: orange25-09-02/imagesLDuCIOtmBhRF.png data-resourcesrc=/capital/image/202509/03/68b7b5996b8e905bd1d7eb63_m.png data-from=dams data-damsstoid=po68b7b5996b8e905bd1d7eb64 data-damslibid=capital data-width=488 data-height=696 id=img-68b7b5996b8e905bd1d7eb63_m />
25-09-02/imagesLDuCIOtmBhRF.png data-resourcesrc=/capital/image/202509/03/68b7b5996b8e905bd1d7eb63_m.png data-from=dams data-damsstoid=po68b7b5996b8e905bd1d7eb64 data-damslibid=capital data-width=488 data-height=696 id=img-68b7b5996b8e905bd1d7eb63_m /
张耀栋的故事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家的个人奋斗史,更是秦腔艺术在当代传承中的生动缩影。通过张耀栋的陈述,实践团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戏曲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台前的光彩,更源于幕后无数人的默默耕耘与付出。正如张耀栋所呼吁的,戏曲的未来离不开年轻一代的主动接触、深切理解与勇敢创新。实践队员将会以此为契机,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中找到共鸣、焕发生机,继续照亮民族文化的星辰大海。
实践团队的第二位受访者是三意社国家一级演员王战毅。来自陕西鄠邑的他,自幼便与秦腔结下了深厚缘分。小学时,音乐老师敏锐地发现了他的戏曲天赋,在同桌好友的感染与带动下,王战毅逐渐走进戏曲世界,深深被其吸引。十二岁那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艺术学校,成为当年考生中的佼佼者,正式踏上了艺术追求之路。
在校期间,他因嗓音条件出色成为重点培养对象。然而进入艺校不到两年,王战毅遭遇了戏曲演员最大的挑战之一——变声期,这场变故几乎动摇了他的信念,一度萌生改行的念头。从金字塔顶跌落谷底的巨大心理落差,巨大的心理落差没有将他击垮,反而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。他逐渐意识到,即便不能再担任小生主角,依然可以在舞台上凭借其他角色发光发热。于是,王战毅开始不断打磨演技,始终坚守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追求。
在谈到艺术创作时,王战毅老师始终强调“真实感受”与“内心体会”的重要性。他认为,艺术源于对生活的深厚积累,表演者应善于从日常中捕捉灵感、汲取养分,力求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、触动人心的角色。
王战毅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,并诚恳地提出建议:如果真心热爱秦腔,就要投入时间潜心钻研,踏实练好基本功,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生活体验。他还鼓励借助时尚元素对秦腔进行适度包装,吸引年轻人先从“好奇”入门,进而逐步深入了解其艺术内涵,使秦腔在“寓教于乐”中更加贴近现实、贴近观众。
王战毅老师用他的艺术人生诠释了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的真谛。从天赋初显到逆境求索,从坚守初心到开拓创新,他始终以赤子之心在秦腔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。他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盼,不仅是对后辈的嘱托,更是对秦腔艺术薪火相传的深切呼唤。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坚守,必将让百年秦腔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感知到非遗文化的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,更从传承人身上体会到坚守与创新的力量。传统并非静止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江河。实践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,持续记录、传播并参与非遗保护工作,呼吁更多青年主动接触、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,让古老的艺术穿透时光,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扎根、生生不息。